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盯上了华西村。先有媒体爆料“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90.7%”,再有媒体记者以体验的方式,在华西村逗留4天,发现其物质条件远远超过一个“村”的概念,甚至有些地方的奢华程度超过了大城市。但又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待着有点闷。(综合《大河网》《中国青年报》)
华西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业绩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农民的骄傲。“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的华西村,正高调向外界传达转型的信息,这本无可厚非,但打着开发旅游的幌子,挥金如土建设楼堂馆所,气魄有余,内涵不足,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暴发户的心态和嘴脸。而且,华西村几十年的辉煌,也是全体村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共同创造的,现如今的“烧钱”决策是否充分尊重了民心民意,是否符合科学民主原则,这也值得画一个问号。
诚然,住着四五百平方米的别墅,拥有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资产,华西村人堪称中国最幸福的农民。但是,这些财富和资源,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华西村,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财富和资源的保值增值,为全国其他农村开创一条可借鉴的致富大道,华西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面对经济领域波诡云谲的形势,华西村毅然转型、寻求突破,这本是好事。重点发展旅游业,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买直升机吗?一定要建五星级酒店吗?如果说建五星级酒店是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那酒店5个会所各放一只一吨重的牛,分别用金、银、铜、铁、锡打造。1吨重的金牛,价格就达3亿元。又有何寓意?
华西村有关负责人曾“幽默”地讲,“大楼为什么是328米?因为北京最高楼328米,华西村要和中央保持一致!”可上述高调炫富行为,与当前中央倡导的打造节约型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否显得格格不入。进而言之,“金会所”内,连楼梯栏杆都用金箔包着,使用黄金碗筷杯碟,打造“天下第一宴”。据说连服务员进入金会所,都需经过严格安检。这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奢,迎接的会是哪些贵宾呢?
更值得的玩味的是,村里一所小学校里的图书馆,装修精美,屋子中央还建了一座小型喷泉,四周有塑料制成的绿色植物装饰,但书架上的书的种类和数量却很有限。这就更加引发公众质疑:暴富后的华西村,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平心而论,全国人民都希望华西村能再接再厉、更上层楼。可华西村的炫富,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媚富和媚权。这就从根本上脱离了淳朴本分的文化传统,其发展航向能否经得起风浪考验,着实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