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购证:那一纸疯狂厦门股票认购证发行回顾
陈锡良,点金投资(厦门)理财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原厦门信达(000701)公司第一任董秘,曾是信息信达公司的副总会计师。从头到尾参与了厦门信达上市的一切工作,对股票市场有深刻的认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中午,记者采访了陈锡良,我们的话题就从认购证开始。
他说,厦门人认识股票,多数是从认购证开始的。资本市场上不乏一个个传奇故事。据称,"新湖系"的实际控制人、温州商人黄伟,当初就是用开眼镜店赚来的2万多元钱,在上海一下子买了800多张认购证,从而为他换来了800多万元的原始资本积累。厦门的认购证也是从上海学的。
认购证成造富机器
那是1992年初夏的老四家发行,即厦海发(现在的旭飞投资000526)、厦门汽车(现在的金龙汽车600686)、厦门国泰(现在的刚泰控股600687)、龙舟电器(现在的ST雄震600711),每张身份证可认购5张认购证,认购证每张五元。与上海认购证是购一年的新股不同,厦门的认购证只能购一次。即凭股票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股票,每十张连号的认购证基本上可获购1000股原始股。股票认购证每份收费5元,不论中签与否概不退回。以当时国泰股份价格计,中签认购证可购1000股原始股,发行价1.5元/股,上市开盘价在10.5元以上,接近十倍的收益。
陈锡良认为,股票认购证,为解决当时股票发行遇到的难题打开了一条通道,它是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公开公平发行股票的一个值得肯定的方式。股票认购证创造了财富效应,因此后续的购买者迅速增加,使认购证的中签率大为降低,再也没有产生像老四家那样的财富效应。典型的是厦工股份(600815)采用无限量认购证模式,万人空巷的结果是中签率较低,原始股东一上市就跌破成本价,打破了原始股包赚不赔的神话。之后管理层取消了认购证模式发行新股,厦工也成为认购证发行的绝唱。
"但可能就是1992年厦门第一次发了认购证之后,买到原始股的人尝到了甜头。看到股民赚钱了,所以大家都要去抢。在他们眼里,'认购证'就等于是钞票,买原始股就是赚钱的捷径。所以发售厦工股份时才会如此疯狂。"陈锡良说。
那个夏天,不止厦门,上海、深圳也在上演同样的股市热潮。
上海炒股传奇"杨百万"的故事广为传播。但那时候人们说起这些人,多少还觉得他们有些铤而走险,因为很多人还吃不准炒股赚钱是不是合法的,这毕竟与以前的劳动赚钱太不同了。
而现在,人们谈论富人时,眼睛里全都闪烁着艳羡的光芒。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不少感慨,都说如果时间会倒流,真想加入到当年的队伍中去,争当那个先富一代。
市场发行计划管理
陈锡良认为,股票发行,是股市的龙头。中国股市在上世纪90年的崛起,开端便是蔚为壮观的股票发行市场。直到今天,我们对发生在1992年上海和深圳两个城市刮起的"股票总动员"的股票旋风记忆犹新。正是大量股票的发行,使得股票投资深入人心,也使得中国股民的队伍迅速壮大,使股市成为20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时,股票发行市场与股票交易市场在中国股市上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不见新股发行,交易市场会出现"饥渴症",可新股发行多了,交易市场又会觉得吃不消。在我国股市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行市场就是这样左右摇摆着。这种摇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中国股市的无序状态,在股票发行市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我国股票发行在上世纪90年代,都是实行额度管理制,一直到1999年末《证券法》的实施,这一管理制度才慢慢式微。所谓额度制,即对股票的发行,每一年由国家有关部门确定总的发行规模,分派给各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以后几年一些国家部委也得到了额度分配。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一个市场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市场,竟然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这也是中国股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有别于国际股市的一个典型特色。
"比如,当年的大洋实业现在的创兴置业(600193)用的就是国家海洋局的指标,妇联、团中央等非经济部门也有上市指标,小朋友排排坐,分果果,这就是中国特色。"陈锡良说。
1992年的年末,中国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成立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可在国家下达的规模内,各选择一两个经过批准的股份制企业,进行公开发行股票的试点,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则可适当增加试点企业的规模。随着这个通知的贯彻执行,在全国范围内的一场股票发行新高潮便在1993年出现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十年来,股市变化很大,感触很深。对老股民说,要形成自己的操作思路与技巧,而新股民则要不断学习,从中悟道,通俗一点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锡良说。
他认为,今年后期和明年上半年,宏观政策将相对较紧,由此,股市可能呈现相对低位的平稳运行走势。预计2011年第二季度前后,国内新一轮经济周期将开始。
从逻辑上看,通胀压力显现---政策收紧预期强化---经济增长担忧---政策收紧预期减轻---新一轮经济周期形成,A股市场将逐渐显示其资源配置的价值。负利率与通胀预期下的国内资金配置需求、期待享受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币升值下的海外资金配置需求,是推动A股市场估值回归的动能所在。而在盈利与流动性的双重推动下,我们认为A股市场应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陈锡良预计上证综指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走势,合理运行中枢在2800点至3800点,分别对应2011年15倍至20倍的市盈率。在国内经济持续回落、政策收紧预期没有充分消化之前,我们对市场看法相对谨慎;而在新一轮经济逐渐形成、政策负面效应出现递减阶段,我们对市场的看法相对乐观。而超预期通胀引发价格管制、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美联储退出时间表提前等是要关注的风险。
陈锡良建议投资人重点关注农业、纺织服装及小家电板块。而在2011年二季度前后,受益于新一轮经济周期复苏阶段的周期股有望重获青睐,建议届时超配地产、机械设备、信息设备、化工以及建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