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开始,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动作频频,反垄断执法机构不时公布的调查进展一次又一次引来舆论强烈关注。8月20日,这波关于反垄断的舆情随着发改委对12家日本企业开出罚单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为何不查“两桶油”?
本次反垄断调查风暴最早起于7月。从戴勒姆奔驰、捷豹路虎、克莱斯勒、奥迪,到高通、微软,再到12家日本企业,舆情热点一个接一个。在媒体报道的猜测中,可能涉及的罚金亦是一个高过一个,针对12家日本企业开出的12.35亿元罚单,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大反垄断罚单”。
和以往一样,反垄断调查在受到社会公众密切关注的同时,也引来许多争议。
关于“为何不查两桶油”的争议每逢反垄断调查均会出现,大概要到“两桶油”遭到反垄断执法机构调查那天才能消停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评论写道:“相比某些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领域,汽车业怎么说还算是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车是买个奇瑞还是英菲尼迪可以随便选,反正车标看起来也都差不多。唯一的问题是不管你开什么车加油都只能去中石油”,“但这么多年了见过发改委约谈过中石油吗?”这篇文章在一财网上目前已被删除,但类似的声音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以及评论中不时出现。
反垄断执法机构的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瑕疵也受到质疑。
8月13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其网站发表声明称,反垄断调查不应该预设结果,而且被调查的公司应被赋予充分辩护权。但是,中国正在进行的反垄断调查并未系统地执行这些做法。中国欧盟商会称,来自多个行业的报告显示,中国方面运用了一些行政手段迫使公司在没有全面听证的情况下接受惩罚,并要求公司不要挑战调查、不要带律师去听证会,也不要牵涉进各自的政府或商会等。
还有媒体报道引述反垄断领域专家称,工商总局采用突袭的手段调查微软值得商榷,“在欧美国家只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中最为严重的卡特尔案件需要采用突袭,在一般反垄断案件中不需要采用,主要是担心被调查对象销毁证据”。
反垄断打压外资?
由于最近遭到反垄断调查的企业均为外企,国内外均有舆论质疑中国政府打压外资。针对质疑,商务部在8月18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反垄断法》实施六年来,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企业既有中国本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并非只针对外国企业。在《反垄断法》面前,所有企业一律平等,不存在排外的情况。
在8月20日发改委开出“史上最大罚单”之后,《纽约时报》有文章将此与中日之间的“大背景”联系起来。报道称,受罚的全都是日本企业尤其引人关注。《朝日新闻》在报道中称,中国政府以日企违反垄断法为由进行罚款,也招致“中国以反垄断法扩大调查范围打压外资企业”看法的形成。
尽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瑕疵,亦有不少评论文章对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近期行动给予赞赏。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任清所撰写的《反垄断执法进入常态》就是其中之一,在含蓄批评反垄断执法机构“执法本身的正当性不等于个案中所有执法行为的正当性”后,文章认为“在逐步放弃产业准入政策作为外资管理主要手段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必然会更加倚重反垄断、反商业贿赂、安全审查等发达经济体常用、惯用的法律工具”,“仅仅基于反垄断执法强化这一表象就得出中国不再欢迎外资的结论显得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