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和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看,仍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是三个方面。”4月4日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第三届国际金融会议(IFC)”上表示。
在吴晓求看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缺陷体现在:一,存在较大程度的垄断性,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效率相对较低;二,金融结构弹性较低,吸收平滑风险的能力较弱;三,开放程度不够,国际化程度较低,其标志在于,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其次是除QFII之外的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投资。
“要克服这些缺陷,必须要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三维’改革。”吴晓求表示,这“三维”体现在:宽度、长度和深度。
“宽度”改革其核心为以发展资本市场为重点,推进金融结构的市场化、证券化,推进资产证券化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断提高金融资产证券化率,改善金融结构的弹性和吸收平滑风险的能力。
如何发展资本市场?吴晓求认为,体现在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健全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的透明度。近期主要在发行制度、退市机制、信息披露和并购重组功能的提升方面。
“其中透明度是极其重要的。个人在思考,我们的市场发展不起来,我个人认为它周边的环境不是透明的,是雾霾化的。就像我们北京的空气一样。这提醒我们资本市场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吴晓求称。
“长度”改革方面,其核心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战略目标,以扩大金融体系的开放为重点。
吴晓求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有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成为可自由交易的货币,第二步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可能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人民币通过改革和市场化、自由化有可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方面,他表示,提高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比例,促进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战略。此外将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建设成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深度”改革,其重点是打破行业垄断,促进适度竞争,提高金融改革效率。主要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实现利润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平均化,消除歧视,打破垄断,允许新的具有巨大能量的战略竞争者参与金融的“深度”改革。如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