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通上市后,刘宝林及其弟弟刘树林、刘兆年三兄弟身家超过了150亿元,一跃成为湖北首富。风头劲,但低调依旧。
12月24日,鄂企上市媒体座谈会在九州通举行。副董事长、董秘刘兆年代表三兄弟,结合公司的发展,畅谈了他们的财富观。
“我们没有想过当首富”
面对“首富”的称呼,刘宝林一直保持低调。刘兆年解释,称呼是社会给的,没有必要过多阐释。“在公司内部,在我们兄弟之间,都极力淡化首富之称。从创业到现在,大家都没有想过当首富。”
“是不是首富,对我们个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刘兆年说,一天只吃三顿饭,睡觉只要一张床。创业初期,他们吃过包子馒头,睡过简陋的硬板床。公司做大了,除了必须的应酬外,他们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公司食堂吃员工餐。“更多的时候,更愿意回家做饭吃。”
他还举例,李嘉诚当香港首富多年,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做企业的人,钱多了,也不可能去肆意挥霍或花天酒地,更多的是如何将公司进一步做大。”
“一夜暴富最终不能持久”
现在社会很浮躁,尤其是年轻人,在高压力下都渴望一夜暴富。
“财富是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一夜暴富。”刘兆年说,追求财富没有捷径可走,任何靠侥幸获得一夜暴富,最终不能持久。
以九州通为例,2004年,公司战略扩张步入了最关键时期,急需大量资金。而这一年,国家突然银根紧缩,九州通原本计划的贷款量大幅减少,公司的现金流断裂。
当时,不少厂商提出,不给钱不发货,这把三兄弟一下逼到了“绝境”。“当时我们每天都睡不着觉,时刻都在想如何去筹钱。”刘兆年回忆,那是公司最惨的一年,差点就没熬过去。从2004年到2006年,他们没有对外开一家店。
也是从那年起,兄弟三人开始转变思路,引进风投。同时,他们吸取教训,绝不盲目扩张,有计划有节奏对外发展。
淡化家族制,公司是社会的
家族制是中国民营企业绕不开的一个字眼,九州通也不例外。从1992年开始创业到现在,从高管到员工,来自刘宝林家乡应城的人就多达几千人。
“公司内部绝对淡化家族制,唯人才至上。”刘兆年说,创业初期是以家族成员为主,但公司做大后,开始逐步建立职业管理团队,包括家族成员在内的任何一名员工,都是根据能力大小分配职务。
他介绍,当初很多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由于文化素质、管理经验跟不上,都不再担任重要的管理岗位了。“我就是一个典型。”作为刘宝林的弟弟,刘兆年2008年11月之前担任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公司发现上海的陈应军能力比自己强,于是刘兆年主动让贤,推荐陈为总经理,自己则选择了更擅长的董秘一职。
在九州通总股本中,刘氏三兄弟占了60%以上,创始人股权非常集中。但刘兆年说,“不能老想着公司是我们的,那就麻烦了,肯定做不大,做不强。公司上市后就应该是公众的,社会的。”
对话刘兆年:
从学者到商人我更喜欢学者
在采访中,刘兆年一谈起学校便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按他的话说,“我是‘被逼着下海’,现在已无法脱身,但从内心而言,其实我更愿意做一个学者。”
教师“被逼”下海
今年50岁的刘兆年比刘宝林小7岁,1977年,他便成了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民商法。大学毕业后,他到郑州大学教书。后来又攻读了人民大学的硕士、博士,并留在人大教书。
1999年,国家开放了医药流通领域,九州通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此时,刘宝林力邀博士学历的弟弟“出山”,帮助公司建立、规范的一个现代化企业体系。
“我当时也觉得应该帮一下,于是离开了学校,来到哥哥的公司。”想起那一段往事,刘兆年笑称,自己当时想的是只要完成了使命,就离开生意圈,重新返回学校。
没想到一干就离不开了,公司的发展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现在又位居高管之位,更让他不能轻易离开。
人生价值不全是金钱
尽管位居上市公司高管,但刘兆年坦言,从内心而言,他更喜欢学校的生活,相对简单,做的事情也单一。
很多人认为他从学者到富翁,什么都有了,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了。但他反对说:“人生的价值不能只看钱,成功的定义是多方面的。”
如今,刘兆年还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家组成员,担任着经济法教材的主审一职。“当哪一天公司发展已经不需要我了,我还会选择回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