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虽凶险,却从来不缺传奇。王海川算是其一。
6月中旬,武汉海川泽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王海川出任董事长。这是到目前为止,在汉成立的第四家阳光私募公司。同月,海川泽福第一期产品开始发售,6月27日,粤财信托·海川1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宣告成立,共募集资金5000万元。
时光回溯到22年前,王海川怀揣7000元人民币从武汉独闯深圳炒股,很快赚得百万身家,但因透支操作被打爆仓,一度流落深圳街头,靠为证券公司扫地度日。
靠着炒股的天赋,他东山再起,靠替人炒股提成赚到第二个100万元。其后,资金如滚雪球般不断放大,2008年初离开股市时,他账户上的资金已超过2亿元。十六年间,资产增值3万多倍!在湖北,他也由此赢得了股王的名号。
重出江湖何种考虑?自称从未错过历史性大机会的王海川说,市场底部已现,下半年将是布局的良机。
炒股的心态需要很多年才能修炼得来。我遇到了亏损,也会心痛,但看开了,从长远想,也就好了。
为什么会成功?兴趣、执着、刻苦,外加一些悟性和运气。我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起床,研究最新动态和相关政策。到了晚上,研究股票到零点之后是常有的事。
炒股的绝技是,选择好的公司,买入并持有,直到基本面发生变化。我选银行股的理由就是基本面好,能打折买入。
几次大行情我之所以没有错过,感觉来自多年的积累。如何积累?有时离市场远一点,看市场会更清楚。离得近了,反而容易陷进去出不来。
辞职追梦 怀揣7000元南下炒股
尽管如今坐拥亿万身家,但王海川总忘不了当初出走深圳时的窘迫。
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人生只有一次,我无法想像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里,日复一日地等待老去。22年前,因不甘心一眼就能看到退休时的样子,不满23岁的王海川辞去公职下海。起初,他做过电器生意,但因经验不足,很快亏损。最后,他决定到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闯荡。
此前,他在办公室看报纸时,经常留意股市方面的报道。尽管当时的武汉,证券营业部很少,但他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变幻莫测,但前景无限。一段时间后,他打定主意:到深圳炒股。
王海川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他挤上了南下的火车,怀揣着多年积攒的7000元人民币,有些不知深浅。
支撑着他的,是改变命运的梦想。当时,深圳就像是一个通往天堂的站台,命运改变将由此开始。他轻吸一口烟,看着明灭不定的烟头,思绪又回到了年轻莽撞的岁月。
到深圳后,他直奔当时的证券一条街--振华路。那里离深交所不远,外地股民大多聚集于此,都是想在股市淘金的,其中多是逐梦的年轻人。
彼时,沪深交易所刚刚成立,一切显得新鲜而疯狂。王海川住进了10元钱一晚的廉价旅馆,开始在股市追涨杀跌,炒作老八股。天赋加上机遇,当年底,他账户上的数字已变成了3万多元。看着这一战绩,我的信心更强了,欲望也在膨胀,并开始了新的尝试。
后来,他进军国债期货,斩获不小。回想起那段光辉历程,王海川忍不住笑出声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满脑子都是股票。刻苦努力,加上幸运之神的垂青,账上的资金在不断增加。
欲望膨胀
爆仓破产扫地谋生
1995年,王海川账面上的资金变成了30万元。其实,当时在我身边,身家几十万、上百万的股民大有人在,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王海川再次点燃一支烟,这反而更让我的欲望膨胀了。此时,风险也就不期而至。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当账户资产达到100万的时候,王海川开始还债了。
当时,券商面向大户推出了一个透支炒股的方式。比如,账户资产达到100万时,可从券商借出100万甚至更多的资金用来炒股,就是现在的融资操作。只不过,当时并不合规。这种以小博大的模式,其实就是一把双刃剑,赚钱时能放大盈利,如果亏损,则可能血本无归,资金化为零,这在业内被称为爆仓。那时年轻,过于自信,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我开始透支炒股,很快爆仓。他表情严肃地说,一夜之间,我从百万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人。
人生就像过山车,从高处重重跌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海川仍无法面对现实。坚持还是放弃?每天,他都在问自己。
同样在一个夏日的晚上,王海川睡在小旅馆的露台上,身下只有一张凉席,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他突然发现,除了炒股,自己再难找到能提得起兴趣去做的事,换句话说,除了炒股,我不愿做任何事,也不会做任何事。直到今天,他仍然这样评价自己。